::|
 各期目錄
132期  第12頁  主題 : 全球展望

瑞士機器殞落

文/何中達(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長)
勇敢的價值~
瑞士機器殞落


史泰克認為,無法登上峰頂不算失敗,
不敢跨出去試一試,才是真正的失敗。


40歲的瑞士登山家烏利•史泰克(Ueli Steck)於4月30日在珠峰第二營附近的努子峰(Nuptse)山壁墜落身亡,震驚國際登山界及媒體。史泰克此次攀登的目標是珠峰縱走洛子峰(Lhotse),這是喜馬拉雅登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舉之一,他不僅依然計畫無氧攀登,而且嘗試由1963年美國隊的西稜路線霍恩賓雪溝(Hornbein Couloir)登頂珠峰,下南坳(South Col)後再直登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公尺)。在同伴坦吉•雪巴(Tenji Sherpa)因凍傷療養之際,他獨自攀爬努子峰進行高度適應訓練時發生意外。史泰克雖然以瑞士機器(Swiss machine) 聞名,但是他擅長的不只是以2個多小時驚人速度攀登艾格北壁,他也曾完成艾格北壁最困難路線的首登以及冬季獨攀。極速攀登是他成為頂尖阿爾卑斯式攀登者的基石,讓他進而在喜馬拉雅完成許多重要的攀登。2007年他初次攀爬的八千米高峰即是獨攀高聳陡峭的安納普納(Annapurna,8091公尺)南壁新路線,但被落石掃下300公尺而終止。次年再次回到安納普納,則因冒險獨上7400公尺救援西班牙山友而中斷,但也寫下了高海拔人性光輝的偉大故事。2013年他終於以28小時往返的驚人速度完成了「不可能」的南壁新路線,為他贏得了第二座金冰斧獎。

在國際山岳界哀悼瑞士機器殞落之際,對於菁英登山的高風險也再度引發各方省思,冒著生命危險攀爬高峰的價值何在?美國登山家史提夫•豪斯(Steve House)說,登山並非為了名與利,攀登山岳之美有部分來自於它沒有顯著的外在動機,既沒有競賽,也沒有獎牌、獎金。由於登山在客觀上一無所用,可見它在自我蛻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讓我們願意如此付出,有時甚至包括生命。他認為登山讓我們曝露自己的膽怯,帶來克服恐懼的機會,展現真正的勇氣,進而活出更多的自由。

為珠峰付出生命的還有尼泊爾登山者舍川(Min Bahadur Sherchan),他曾在2008年以76歲高齡成為珠峰最年長的登頂者,其紀錄於2013年被日本80歲的三浦雄一郎打破後,今年試圖以85歲之齡奪回紀錄,卻不幸在5月6日於基地營過世。國際登山史上每個可歌可泣的章節,都是由史泰克和舍川這些登山者用生命所寫,嘗試將前人的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故事。

今年春天,台灣的青年學子也在海外逐夢的過程中發生兩起不幸意外。3月初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健行失蹤的兩位學生梁聖岳與劉宸君,在歷經四十多天後才被尋獲,不幸的是劉宸君未能撐過最後幾天。年輕登山攀岩好手蔡宇軒在赴瑞士從事學術研究之際,於4月初獨自從「三山路線」(Trois Monts)攀登白朗峰(Mont Blanc)失蹤,經多日搜尋仍無所獲。

今年台灣的八千米高峰攀登可能只有呂忠翰與韓國隊再次聯攀南迦帕巴(Nanga Parbat,8126公尺)。相對於台灣的沉寂,今年是新加坡登山界活躍的一年,最受矚目的是正在世界第三高峰金城章嘉(8586公尺)奮戰的冒險家邱瑞昭,53歲的他是東南亞第一人、世界第四人完成七頂峰加南北極的冒險大滿貫,也曾於2012年成為東南亞首位K2登頂者。
其他的好手們也分別在珠峰、馬卡魯、馬那斯路、道拉吉利、K2展開攀登。

新加坡的盛況或許帶給擁有豐富山岳資源的我們一些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