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期目錄
134期  第74頁  主題 : 百岳新解

敬畏之心 X 神靈居所

解密人:伍元和
圖片 說明:中央尖山所見之南湖大山  點下新開視窗顯示放大圖片
中央尖山所見之南湖大山
敬畏之心 X 神靈居所

走入群山百岳之間,髮膚一貼近那清冷凜冽的高空,總是可以感受到某種神聖氣氛。人們總是說天神或祖靈曾經一度住在那裡,因此那兒被稱作「神之國度」。原住民從山與海中獲取與衣食相關的各種恩賜;天神和祖靈活動的年代,往往就在人類宣示種種禁忌與祭祀中確立,也往往在口碑傳說的神聖空間裡互相維繫著。這期「百岳新解」要敘說的是無文字的初民傳說,以及接下來的文字記錄者和神聖文本。

解密人:伍元和
圖|郭英豪 、崔祖錫

密碼:2+5
兩大譜系:祖靈地、發祥地
五大舞臺: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白石山、玉山、大武山


神聖空間:原住民族的分布與移動
太古以來,神靈居於群山之間,住於高處之巔。人類仰望山靈,慨嘆自我之渺小,升起敬畏之心。比方說,高聳入雲的高山本身便被人當成神來崇拜,日本人稱為神奈備,這個詞彙具有「神靈藏身之處」的意思。此外,巨岩或者大樹也被認為是神降臨人間時所依附之物。
太古年代洪水氾濫,祖先到高山避難的傳說屢見不鮮。高山搭起的舞臺,在原住民各族有其地域性的差異。阿美族的陶器型式出現在拉庫拉庫溪的中游西南側;南鄒曾居住在新武路溪上游;魯凱族的巴魯谷安,位置就在北大武北稜。這些歷史痕跡敘說了他們也曾經是山岳民族的諸多分支。
原住民各族有很引人深思的有趣故事,讓我們來看看祖源傳說。臺灣原住民有好幾個族,都以臺灣的高山為祖源地,也就是族群起源的地方,往往也是祖靈集體安息的所在。以高山為祖源地的有泰雅、賽夏、賽德克、布農、鄒、魯凱及排灣等族。這些山對族人而言,就是聖山。
對台灣原住民來講,歷史與神話的區隔當然不明顯。對於原鄉的記憶,何者為真?何者比較接近真實?我們知道百岳有幾座神聖大山,古老大山。究竟「神聖」與「古老」從何得知,惟有虔敬、愛山的人們能一窺堂奧。
在「百岳空間新解」這個主架構下,我們發現了印刷術的神奇魔力!透過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等先驅者的雙眼,也經過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的移川子之藏(教授)、宮本延人(助教)及馬淵東一(學生);或語言學教室的小川尚義、淺井惠倫的學術整理;又或許來自千千岩助太郎、佐山融吉、安倍明義等人的旁證,我們終將理解沼井鐵太郎在《台灣登山小史》語重心長的開端:「台灣登山史上的史前期,必然是台灣原住民高砂族的山岳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