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期目錄
138期  第80頁  主題 : 山林札記

海鼠古道四路探訪

文、圖╱陳志強
圖片 說明:天狗岩新舊圖對照  點下新開視窗顯示放大圖片
天狗岩新舊圖對照
越偏遠越超現實
~~海鼠古道四路探訪

最早這兒是原住民馳騁山林的生活場域,
族人以口述和祖訓傳承他們的歷史;
到了日據時期,則開始有文字和照片的明確記載……
立霧溪流域這片廣大的山區,藏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精采片段}

爬山的人沒上山時總愛亂翻地圖。一回在太管處的地圖上看到,中橫天祥附近有個奇怪的地名叫跑馬場,找找資料後發覺連山友也少有造訪。後來陸續才又知道,這叫海鼠山的偏遠山頭,不只曾有馬、有牛、有砲、有軍隊,甚至還有一座網球場。
原本想只要去看一看應該就滿足了,然而探訪中卻一再有意外驚喜。找著了古道,走著走著又有叉路,不知名的部落遺址也無預期地一再出現。於是有了這麼個念頭,去把古地圖上四條路都給走過。在接觸後才學得,立霧溪流域這片廣大的山區藏有好多的故事。

血淚寫成的故事
大正三年(1914)五月,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蕃討伐戰」。立霧溪戰線經過上游幾場決定性大戰役後,七月推進至海鼠山,此時大勢幾已底定。此處因地形平廣又可居高臨下監看鄰近廣闊山域,成為日軍重要基地,並以松山隆治大隊長命名為松山稜。八月在此召集臨近部落舉行歸順儀式。
太魯閣蕃討伐戰結束後,留置兩百多人的步兵中隊於該處,名為「海鼠山分遣隊」,包括有砲兵小隊並飼養戰馬,所以也稱跑馬場、馬場。隔年闢建由合流(舊名荖西)經海鼠山、蓮花池(舊名蘇瓦沙魯)至梅園(舊名瓦黑爾臺)的警備道,後稱為「合流梅園道路」。晚後又增建多條支線,形成此山區綿密的路線網。軍方的「海鼠山分遣隊」隨著蕃地平穩,漸裁撤到剩三十多人,昔日肅殺的營區內也出現了網球場。1930年舉辦儀式光榮撤軍,交由警方改設立海鼠山駐在所。不料十幾天後,就在號稱模範蕃社的霧社爆發霧社事件,促使日本當局對山區部落的政策大轉變,由原先寬鬆教化,改採強制遷移的「集團移住」嚴厲管控,山區部落予以分化打散後遷移至山腳或平地以便監視控制,太魯閣山區也幾乎全部清空。身為族人的廖守臣(前秀林鄉鄉長),詳細訪談紀錄了各部落的遷移來源始末。在遭遷移後的部落遺址,可以發現見證此強制事件的「清理地」水泥界碑。對世居於此的族人,這當然是段影響深遠的血淚遷徙。但有時我會私心想像,也因為有這段不幸,後人才有機會窺探這些被凝結的時空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