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7期
《台灣山岳》創刊於一九九四年一月份,
初期為季刊,廣受好評故轉型為雙月刊,
對於台灣登山相關活動具有極大影響力,
總編輯吳夏雄視本刊為山岳文化的推手,
雖然宣布停刊,但對岳界的關心無止息。
台灣是山岳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島嶼,
山林中有許多玩法,山岳旅遊大有可為,
全球展望由李彥樑闡述觀光立國的視野。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長黃楩楠談閱讀,
書本能打開心靈之窗,儘管山不會說話,
但《台灣山岳》搭起人與山的溝通橋樑,
解析登山法則,扛起當代登山運動大旗。

再次凝眸「經典回顧」單元,回望千山: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
十四個深刻的主題,過去曾以連續單元、
特輯或單行本專書等形式來呈現,例如:
走讀高山台灣百岳風雲錄、平地看高山、
環大烏來十三連稜、中級山、古道今選、
台灣百名山、台灣鑲邊、環台攻山健走、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林道、色誘季節、
台北天際線、山上花時間、台灣小百岳、
圓柏武士,《台灣山岳》將登山、行山、
賞山的法則,為讀者做深入專業的報導。

最後的「編輯推薦」單元探索登山哲思,
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究竟是山友的素質交織醞釀出登山文化,
還是山林型塑了登山者的三觀而有文化?
《台灣山岳》作者群從山林寫作的方向,
抒發理念,從而透露山與人的交互影響、
彼此磨合的過程,促使人在山野中成長。
伍元和鍾情老派登山,進入精神的深淵。
郭英豪以攝影串聯生態觀察與藝術領域。
黃柏勳藉著環台攻山,踏遍了東南西北。
李美涼挑戰巔峰,也享受親子戶外生活。
張賀融從中台灣登山起源緬懷岳界耆老。
張志湧從登山自由談如何落實登山自律。
崔祖錫走跳中級山,探勘魂流連中海拔。
李圓恩著迷於野地探索,野地就在心底。
黃福森因愛山而上山找茶、實踐輕量化。
賴育民醫生從網路時代看野外救援現況。
吳雲天從淡蘭古道尋訪歷史與故事現場。
林麗雲用一個禮物衍伸出收受者的易位。
鐵道達人古庭維由四度空間體驗山之旅。
山岳藝術家劉庭易從登山找到創作動能。
游旨价願做心懷土地的漂鳥,從心攀登。
劉崇鳳以二十年理解攀登的另一種可能。
董威言總結從歷史看台灣登山文化變遷。

畫下句點之後,期許新篇章,珍重再見!